您正在编辑的是:内容详细页
 重置模板  模板另存为  我的控件库  锁定桌面

南方日报:科技推动 产业带动 创新驱动
湛江农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效益凸显

  

发布时间:2019/9/24 11:37:00 作者: 来源: 字体:

  

  南方日报截图

 

  

  广垦良种繁育大棚

 

  

  甘蔗机械化收割

 

  

  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的膜法制糖技术生产车间

 

  走进位于湛江市郊区的产业园,连绵起伏的土地上,甘蔗、菠萝、火龙果等农作物繁茂生长。一间间大棚区内,在太空培育的种子正在进行地面培植。指着郁郁葱葱的甘蔗林,科研所所长刘建荣告诉笔者,在为热区提供优质种苗的同时,还与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初步形成集生产、研究、培训、农业观光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热带农业科技中心。

  这是广东农垦湛江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过程中坚持科技推动的一个缩影。据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黄香武介绍,产业园秉承姓农、务农、为农和兴农的初心与使命,创建“一盘棋”、执行“一张(蓝)图”、创新“一条路”,突出“效益第一”,努力打造集蔗糖规模生产、加工转化、科技示范、品牌营销、现代服务和文旅融合互动发展的“中国糖谷”。

  目前,产业园创建如火如荼,效益凸显。计划投资4.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4亿元,20个创建任务(项目)目前已完工18个,其余2个预计今年10月份完工,整体建设进度达95%以上。

  科技推动——

  黑科技带动农业腾飞

  “上天入地”造产品

  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是2017年全国唯一一家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国有农业企业。产业园获批以来,主要规划为“一园、一区、两基地”:“一园”,即热作农业科技园,面积9678亩;“一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及展贸区,面积1090亩;“两基地”——即甘蔗高产高糖高抗示范基地和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面积14.45万亩。

  在产业园的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承一个信念:坚定走科技创新驱动路子,大力推进种养结合的高效循环经济,积极推动物理(膜法)制糖新工艺试验,提升产品质量。

  “曾搭载天宫2号、神舟11号上天的30株甘蔗、剑麻现在我们研究所精心培育着,在高真空、强辐射、微重力、高洁净的特殊环境下,进入太空的甘蔗、剑麻试管种苗加速了生物界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产生的自然变异。”刘建荣说。太空育苗,正是产业园的“黑科技”之一,目前,曾经“上天”的广垦1号、台糖79等都在精心培育中,其中甘蔗种苗“广垦1号”早熟含糖量超过13%,比普通品种高了1.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亩甘蔗可增产蔗糖51公斤,仅此一项,有望增加4000吨的蔗糖产量。

  经过两年的开发建设,产业园种植甘蔗近1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78727亩,聚集10多家相关企业,实现社会总产值40.2亿元,主导产业产值占比75.5%,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加工转化率达100%。

  短短两年就取得如此巨大产值和高转化率,也离不开机械化和高科技的精准发力。目前,产业园拥有各类农机设备552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以上,基本实现农作物耕、管、收全程机械化。

  2018年年初,国内首批膜法绿色制糖新技术在产业园糖厂中试车间成功试产,一举颠覆140余年传统制糖工艺。作为“黑科技”之一,制糖技术更环保、品质更高、成本更低。

  “这项技术是我们和中科院过程研究所进行合作的成果,目前是全球首家采用物理制糖的糖厂。”产业园糖厂负责人张建华介绍,企业率先引入先进的人才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推动膜法制糖技术应用于现代糖业。这项工艺技术革新,不但可以推动南方的蔗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可以移植到北方的菜糖制造业上。同时,估算因糖业技改而产生设备制造市场,总量逾4000亿元,相当于“两个美的集团”的年产值。

  产业带动——

  坚守“四农”要旨

  近万人入园就业创业

  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更是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两年多来,把产业园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国家大宗物资——蔗糖作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既有优势,示范带动作用凸显,先后引入2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近万人入园就业,实现社会总产值40.2亿元。

  坚持示范惠民,采取赤眼蜂防治螟虫技术,不仅达到节本增效,虫危害率从30%下降至11%,还实现年产脱毒健康种苗达1000万株以上,带动周边农村良种率提升至60%以上。

  与此同时,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工和农村务工人员近3000人次。建立带动农民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先后种植菠萝、香蕉、火龙果等40多个优质品种1200亩。引导农户标准化种植和科学施肥,通过种苗供应和技术服务,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南菜北运”优质果蔬基地近30万亩,年创收近60亿元。

  “这片红土地是我热爱的地方,回来是正常的。”产业园新农人陈晓军说,在外出打工多年后,他毅然回来接下50多亩土地,开始自己热火朝天的新生活。

  回忆起2010年的抉择,陈晓军说,当时甘蔗价格低迷,自己也开始思考何去何从,刚好当时推行农业职工岗位“30+3”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业职工发展自营经济。他连掏带借筹措资金16万元,承包了20亩土地种植红心火龙果,确立了自己的“保主业、上副业”经营思路。经过一番搏杀,陈晓军如今已大获成功,2018年经济效益突破100万元,一举成了产业园发家致富的种植大户。

  “产业园真是为我们农民着想!除了带领我们增收,还一直在创新服务农户的方式。”产业园的一名工人说。近年来,近1000名农场职工和农村劳动力回流“家门口”创业。为了更好帮助农民和职工响应国家政策创新创业,积极探索“股份+”等增收模式;投资500万元探索折股量化新模式,利用财政奖补资金以类似优先股的形式为蔗农入股糖业公司,让蔗区蔗农成为股东享受“股息+分红”,项目已顺利实施2个周期,累计为8944户蔗农提供80万元的股息分红,让农户直接分享产业园惠农扶农政策。

  创新驱动——

  循环经济“三产融合”

  打造增长新高地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建好产业园,经济效益是目标,选准产业是前提,三产融合是关键。产业园积极把推进工业升级的“园区模式”移植到农业发展中,聚集着生产、加工、科技、营销等现代生产要素,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形成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有力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两年来,产业园培育和壮大年产值超40亿元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年产值超20亿元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产业园坚持蔗糖产业与畜牧养殖结合、与果蔬产业轮作。通过建设黑膜沼气池、沼液收集池、集污池及购置固废弃物治理等资源化利用设备,实现沼气年发电76.65万千瓦时,年产有机肥1460吨,构建“养殖业—粪便—沼气—甘蔗/果蔬生产—养殖业”和“蔗叶综合利用”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基地2万亩,实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及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100%,减少化肥施用量近20%,节约生产成本10%以上。通过蔗渣蔗叶回炉供热及制造碎粒板、废糖蜜生产酒精和滤泥制成有机肥回田等方式实现甘蔗“吃干榨净”,创建期实现循环经济效益1.8亿元。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产业园“三品”认证比例在90%以上。

  在产业园,蔗糖文化展示馆——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正在拔地而起。巨大的落地玻璃包围着建筑,走过木桥,进入室内,虽然是盛夏,但凉气还是沁人心脾。石碑上的“糖史馆”、品种多样的甘蔗苗、巨大的棒棒糖建筑……甘蔗种植、蔗糖提取、炒糖制糖……从蔗糖原始状态到成糖的一切历史和制作工艺都能一馆了知,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愉快的游览中得到制糖科普。

  “我们计划在这里向大众展示和蔗糖制作相关的一些历史,将来还会建设一些设施,让游客直接体验制糖炒糖的手艺。”产业园蔗糖文化馆运营负责人李康保说。

  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产业园走出了新农业模式,也为可持续发展打造新的增长高地。据悉,下一步还将加大投资建设广东农业公园、生态民俗、房车营地、全龄研学项目等。

  “我们还预计投资8000多万元,完成农资冷链物流项目建设。”产业园糖业负责人陈光说。“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将为产业园提供12万吨蔗糖仓储服务,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2000万元以上。”

  (南方日报20190924  撰文:刘稳 顾大炜 孙远辉 杨斯惠)